——記東莞市人民醫院
編者按:位于莞邑大地、擁有百年歷史的東莞市人民醫院橫跨三個世紀,一路走來,見證了中國歷史的變遷及現代醫學事業的發展。近年來,以莫新發院長為核心的領導班子團結帶領全院職工,堅持科學發展觀,秉承“自強不息、醫護同心、仁愛博精、關愛社群”的宗旨和理念,開拓創新、求真務實,醫院的各項事業取得了又快又好的發展,在嶺南醫學界中獨樹一幟,成為庇護一方的生命守護神。目前,醫院追夢筑夢,正在譜寫更加美好的華麗篇章。
她1888年建院,擁有過百年的歷史底蘊,見證了中國近代醫學事業的興衰與崢嶸;她風雨兼程橫跨三個世紀,融匯了西方現代醫學精神和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獨具紅樓特色的醫德、醫道;她踐行著“醫護同心,關愛社群”的辦院宗旨,在東莞人心中有著一股特殊的情愫;她就是莞邑人民口口相傳的“紅樓”醫院——東莞市人民醫院。
風雨三個世紀,“紅樓”醫院在莞邑大地上默默地護衛著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125年的風雨洗禮,“紅樓”醫院在青澀中蛻變成長,在嶺南醫學界中獨樹一幟;125年的馳騁縱橫,“紅樓”醫院以仁心仁術,救死扶傷,給莞邑一方平安;125年的崢嶸歲月,“紅樓”醫院發揚著“自強不息,仁愛博精”的紅樓精神,愈發剛韌……
歷史篇:仁術西來 濟世為懷
1888年,清光緒十二年,德國牧師鐵臨威受德國基督教巴色會的派遣,遠涉重洋來到中國辦醫傳教。1888年4月1日,鐵臨威在東莞莞城創辦了“中華基督教禮賢會普濟醫院”,這就是醫院最早的雛形,國內建立最早、為數不多的西醫院之一。當時只有門診部和25張病床,前往就醫的人少之又少。普濟醫院最初建在莞城文順坊仁和里,后遷至脈瀝洲。當年醫院房舍以西洋的紅墻綠瓦風格所建,坊間稱之為“紅樓”。從此,“紅樓”便扎根于東莞人心中,成為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
醫院幾度易名,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先后易名為“東莞縣立醫院”、“東莞公立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七十一預備醫院”、“廣東省第二干部療養院”、“廣東省康復醫院”。1988年,隨著東莞升級為地級市,百年紅樓醫院正式更名為“東莞市人民醫院”,這所在百年中歷經沉浮的醫院終于“安身立命”,服務人民,濟世一方。1994年獲國家級“愛嬰醫院”。1995年順利通過國家衛生部評審,成為集醫療、教學、科研及預防保健為一體的三級甲等醫院。1998年成為“廣東省高等醫學院校教學醫院”。在新時期的醫療衛生事業上,醫院牢牢抓住時代發展的機遇,在全省占據領先的地位。是廣東地區歷史悠久、規模大、技術水平高、綜合實力強的大型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是東莞市的醫療龍頭。2011年5月,醫院從紅樓院區整體搬遷至新院,踏上新的征途。
環境篇:三大院區 五大門診
為病人創造一個人文、溫馨、舒適的就醫環境,以滿足人民健康,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東莞市人民醫院始終追求的目標。近年來,該院合理利用衛生資源,不斷加快基礎設施的改造步伐,改善醫療服務條件,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的急救防治和健康服務體系。
目前,東莞市人民醫院編制床位2382張,設有總院、普濟院區、紅樓院區3個院區;中心門診部、紅樓門診部、第一門診部、第二門診部、第三門診部5個門診部,以及41個臨床科室和13個醫技科室。
東莞市人民醫院總院占地面積約29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8萬平方米,包括門診醫技樓、住院樓、綜合樓、體檢中心、行政樓,整個醫院做到潔污分流,醫患分流,是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和康復等為一體的功能化、人文化、智能化、園林化的大型現代化綠色環保醫療基地。總院區附設中心門診部,是集急診、普通門診、專家專科門診、康復理療、孕期檢查、產后康復、兒童保健、健康教育以及突發性、流行性疾病等醫療服務為一體的大型現代化綜合性門診,實現了“一站式”門診服務。普濟院區是該院自籌資金按三級甲等醫院標準建立的醫療區,占地面積達8.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達9萬平方米,附設第二門診部,科類齊全,編制床位800張,年門急診量50萬人次,住院病人近3萬人次,是集住院、門診、預防保健為一體的綜合性新型現代化醫院。紅樓院區是該院歷史最悠久的院區,設有紅樓門診部、肝病中心。其中肝病中心是東莞市范圍內惟一治療感染性疾病的獨立專科。第一門診部始建于1930年,是東莞市人民醫院建立最早、功能結構完善的綜合性門診部,還是東莞市為數不多涉外婚前檢查的定點醫療機構,平均日門急診量1000多人次。 第三門診部(口腔中心)是以口腔正畸專科為特色的醫療中心,是東莞市首家正規牙齒矯正專科,也是東莞地區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口腔診療中心。
技術篇:專科凸顯 技術精湛
東莞市人民醫院群英薈萃,是醫學科學高級人才的集散地。在崗員工3764人,其中有高級職稱449人,博士42人,碩士247人。人力資源豐富,人才梯隊完善。該院擁有一大批先進的醫療設備,如西門子Biograph 64 型PET/CT、飛利浦Precedence型ECT、西門子 MAGNETOM Verio 3.0T 磁共振、飛利浦Brilliancei 256排CT、全數字化血管減影系統、醫用直線加速器等先進醫療設備,為高效、準確的診斷治療患者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近年來,為不斷提高醫療技術水平,更好地服務廣大患者,東莞市人民醫院注重打造優勢學科、重點專科,重視團隊建設、人才培養,鼓勵開展新技術、新項目、新療法,以重點專科建設為突破口,全力打造在莞邑地區有重要影響力的重點專科,以重點專科的品牌優勢帶動醫院的全面發展,逐步形成了“院有重點、科有特色、人有專長”的發展優勢。在學科發展上,根據醫院的自身優勢和地域需求,有針對性地選擇部分專科做為重點,進行孵化、培育。選好學科帶頭人,組合好梯隊,配齊與學科功能相配套的設備,全方位打造學科建設平臺。根據專科建設需要,選派醫護技人員組成的小組專門進修某項技術,加快拓展新技術的步伐。注重發展專科強項,加強技術攻關力量,構建具有技術集群、技術輻射、技術聯動特點的一體化學科體系。
經過近十幾年來的發展,東莞市人民醫院目前已擁有省“十一五”特色醫學專科1個,省級臨床重點專科11個,醫院也先后榮獲國家、廣東省及東莞市委、市政府所頒發的各種榮譽稱號近50項。其中腫瘤科已發展成集腫瘤外科、腫瘤內科、腫瘤放射治療科、腫瘤介入治療科、乳腺科、腫瘤研究所為一體的腫瘤防治中心,被廣東省衛生廳認定為“十一五”省級醫學特色專科;神經外科、臨床護理、呼吸內科、神經內科、內分泌科、病理科、腎內科、胸外科、眼科、燒傷科、腫瘤科獲省級臨床重點專科;普外科現開設3個病區,集肝膽、胃腸、腹腔鏡、甲狀腺外科為一體,以開展腹腔鏡微創新技術為重點,打造普外新品牌;神經內科建立起集腦血管病學組、神經介入學組、神經病理學組、神經心理學組、神經康復學組等9大學組為一體的學科體系;介入科發展為集介入門診、介入病房、介入導管室和數字減影系統(DSA)為一體的獨立學科體系,介入微創技術、腫瘤性疾病介入治療達到省內先進水平;集“院前急救-院內急診急救-急診重癥監護”為一體的急救網絡,推動急診科走上新的發展平臺;心臟外科、神經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燒傷矯形科、超聲影像科等科室,大量新技術相繼開展,引領了相應專科逐步融入技術領先行列。
醫院在抓重點學科建設的同時,把特色專科建設同步推進,選擇乳腺科、肛腸科、手外科、皮膚科、生殖醫學等專科,作為特色專科的突破點,逐步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的學科優勢。按照學科發展規劃,目前乳腺專科已建立起集門診、病房、檢查、治療、保健為一體的大型學科體系,通過重點發展乳腺微創技術,全面提高乳腺疾病診治水平,打造“乳腺治療技術”新品牌。采用最先進的乳腺血氧功能成像、乳腺鉬靶X線攝影、乳腺近紅外線掃描、乳腺彩色B超掃描、乳腺腫塊活檢等技術,全方位提高乳腺癌的診治水平。生殖醫學科開展了人類輔助生殖技術,2010年“夫精人工受精”技術,獲省衛生廳技術準入資格。
實踐證明:抓學科建設具有雙重效應,從短期效果看,使醫院技術發展建設步入“快車道”, 從長期效應看,為保持醫院可持續發展續存了后勁。
管理篇:團結為本 凝聚力量
凝心聚力,務實發展。“凝心聚力促發展”,做到凝心聚力,就能把心思用在發展上,就能極大地激發員工的斗志和熱情,醫院也將得到又好又快的發展。凝心聚力,既是方法,也是態度;既是過程,也是目標。因此,東莞市人民醫院只要把三股力量凝聚成合力,就能煥發整體的動力。
一是抓班子促推領導力。改革是發展的動力,發展是第一要務。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班子全體成員樹立改革創新意識,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在深入實際調研的基礎上,針對制約束縛醫院發展的瓶頸,積極探索具有開拓性、創造性、實效性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措施,不斷完善制度、創新機制,給醫院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在班子的帶領下,在全體員工的努力下,醫院實現了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高積累發展。醫院榮獲“全國百佳優質示范品牌醫院”和“廣東省十大百姓放心醫院”殊榮。
二是抓中層強化執行力。醫院中層干部是醫院的中堅力量,管理好、培養好、使用好中層干部是凝聚力量的重要環節。醫院全面推行科主任、護士長聘任制,按照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要求和公平、公正、公開原則選拔聘任科主任、護士長,部分科室護士長實行競爭上崗。職能科室負責人實行民主推薦選拔,通過“德、能、勤、績、廉”五個方面的全面考察和綜合測評,建立了能上能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管理機制和監督體系,變“相馬為賽馬”,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使中層骨干的最大潛力得以充分發揮,有效保障各科室和職能部門領導的骨干角色。
三是抓員工凝聚向心力。醫院充分尊重員工的民主權利,多層次建立員工發表意見的渠道,使大家在交流和溝通中達成共識,形成認同感;建立公平、公正的績效考核和評價機制,讓員工在公平的競爭中謀求自身的發展和相應報酬的最大化;堅持科學設崗,按崗聘用,使職工隊伍的結構更加合理,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效能。同時,醫院堅持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堅持定期或不定期開展員工需求調查,多渠道了解員工的需要,把組織的目標與滿足員工的個人需要和目標結合起來,實現組織和個人的共同發展。
廣納賢才,科技興院。根據東莞醫療衛生的實際,東莞市人民醫院領導班子理清了“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思路,確立了“引進急需的,用好現有的,培養未來的”的人才戰略,通過“外部輸血”和“自身造血”相結合的原則,加快人才隊伍建設步伐。
一是招才引智,博攬群英。醫院通過各種途徑,從全國全方位引進各專科高層次人才,保證各學科配備2名碩士,學科帶頭人至少掌握一項國內領先的特色技術,能夠解決本學科疑難問題,能把握本學科的前沿動態,能夠帶領本學科開創獨具特色的醫教研工作。
二是加強培養,歷練內功。醫院在引進人才的同時,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機制,為人才成長拓寬渠道。充分利用引進人才的學術優勢發揮技術輻射作用,搞好傳幫帶。醫院每年都撥付一定經費用于教育培訓,選派一批素質高、技術好的中青年骨干,到國外、省內外知名院校、醫院進修深造,使全院醫護人員及時掌握各學科學術新進展、新動態,拓寬視野。
三是提升素質,德才兼備。醫院十分注重把人的價值觀、道德觀作為基本素質之本,并形成一種醫院文化氛圍,使其成為醫院人才隊伍建設的長效機制,培養造就德才兼備、醫術高明、醫風正派的合格型人才。
強化管理,控制成本。東莞市人民醫院注意加強醫院內部管理,節約成本支出,通過實行醫院全成本核算,加強成本核算管理,并通過成本計劃控制等手段,找出醫院在管理上的薄弱環節,完善醫院內控制度,降低成本。同時,實行績效管理,建立起個性化的分配激勵約束機制,根據貢獻大小和績效優劣,拉開分配檔次,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此外,優化收支結構,通過考核等手段,控制藥占比、衛材比等,控制醫療成本,提高醫院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近年來,該院實行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績效管理制度等各項管理措施取得了不俗的成效,2012年該院門診量259萬人次,同比增幅8.5%;年出院病人8萬人次,同比增幅9.3%;年手術量5萬臺,同比增幅10.3%;出院病人平均住院日14.6天,同比下降7%;藥品比例為36.07%,一直維持在合理的水平。
服務篇:醫護同心 關愛社群
一直以來,東莞市人民醫院以“醫護同心,關愛社群”為服務宗旨,為患者提供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
一是嚴格質量,確保安全。東莞市人民醫院始終把醫療質量管理滲透到醫療工作的各個環節,堅持院科兩級質控網絡管理,強化醫護人員嚴格執行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的核心制度意識,并將醫療管理控制與責、權、利掛鉤,提高全員質量管理的參與能力,確保醫療安全。
二是夯實基礎,優質護理。推行整體護理質量管理模式,實施24小時全程負責,生理、心理、家庭、社會服務全方位推進。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醫院”活動,在夯實護理基礎,提供滿意服務主題下,實施三個貼近,回歸護理本源,保證質量安全,科學清潔舒適,全面提高護理服務水平。
三是以人為本,優化服務。推行從門診、住院、出院后一站式的人性化服務流程,營造舒適、方便的人性化環境。積極改善診療環境,規范診療行為,暢通就醫環節,開展“無假日醫院”,實施住院費用一日清單制度,公開藥品及醫療收費價格,讓病人明白消費,放心就醫。設立醫療投訴辦、信訪辦、醫保辦、醫生工作站,推行后勤社會化,堅持把追求社會效益,維護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
四是誠信服務,取悅于民。當前看病就醫是人民群眾十分關注的熱點,作為人民群眾心目中的“紅樓醫院”,當然要在減輕人民群眾的負擔,回歸人民醫院的公益性方面做表率。因此,醫院通過開展全成本核算、嚴格價格監管、加強醫保監督、開展處方點評等工作,在降低成本,簡化流程,提高效益上下大力。此外,該院在單病種付費、臨床路徑、規范用藥管理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和實踐,有效保證了醫療質量和安全。
五是熱心公益,注重幫扶。目前,該院發揮公立醫院的職能,積極回報社會。組建的抗洪搶險隊、援外醫療隊、“抗非”青年突擊隊、廣東省衛生人才智力扶貧隊等,足跡遍及大江南北,遠涉異國他鄉。特別是在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中,在積極做好地震傷員接收、救治的同時,我院6名醫務人員參加了廣東援川醫療隊,并受到當時溫家寶總理、李克強副總理的慰問。
通過一系列的有效措施,該院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實現了醫患雙贏。2012年度醫院信訪辦對3460名出院病人電話隨訪,2013年上半年對1600名出院病人電話隨訪,綜合滿意率均為99%。2012年問卷調查1639份,2013年上半年問卷調查200份,綜合滿意率分別為94.8%和94.2%。
文化篇:自強不息 仁愛博精
100多年的風雨歷程,從普濟眾生到救死扶傷,經歷了戰爭年代血與火的洗禮,再到改革開放后的發展。今日那座紅樓已不復存在,緣何東莞人民仍將這個稱謂傳誦至今?正是因為歷史積淀蘊育了“紅樓文化”。人們沒有忘記“紅樓”,代表人民醫院的形象,公立醫院的形象,還植根在人民群眾的心中,這里仍寄托著人民的期待。
有著悠久歷史的東莞市人民醫院,文化沉淀濃厚,在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醫院文化。醫院在發展過程中,逐漸確立了“醫護同心、關愛社群”的辦院宗旨,形成了“自強不息,仁愛博精”的紅樓精神。每年4月1日舉行院慶活動,根據傳統的“紅樓”精神,并結合現實發展的需要,設計了院徽,譜寫了院歌,這些都大大提高了醫院的凝聚力。醫院成立了各種類型的文體隊伍,經常組織開展文娛體育活動,如“紅樓藝術節”、職工運動會、文藝晚會、演講比賽、書法比賽等,豐富職工的業余文化生活,鼓舞職工愛崗敬業,增強職工的榮譽感和醫院的凝聚力。為了更有利于員工的學習,醫院專門設置圖書室及電子閱覽室,定期組織員工進行文化知識學習,通過學習,使員工的知識技能全面提高。此外,醫院不定期舉辦義診活動和健康普查活動,為廣大病患者排憂解難。每年投入約100萬元創辦《紅樓報》及《紅樓文化》,每月印制《紅樓報》隨《東莞日報》派發給廣大市民。
醫院120多年獨具特色的“自強不息,仁愛博精”的紅樓精神,經過醫院數代人傳承,在今日醫院全體員工心中仍是一座精神上的豐碑。它就像一根紐帶,把職工和醫院的追求緊緊聯系在一起,使每個職工產生歸屬感和榮譽感,最大限度地激發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為醫院塑造良好的整體形象,樹立信譽,擴大影響。近幾年來先后獲得了全國地級城市醫院競爭力排行榜第8名、全國百佳優質示范品牌醫院、廣東省十大百姓放心醫院、廣東省“文明醫院”、“百家文明醫院”、“全省衛生系統行業作風建設先進集體”和東莞市“文明示范單位”、“固本強基工程市級示范點”、“文化建設標兵醫院”等榮譽稱號。
展望篇:傳承發展 繼往開來
東莞市人民醫院院長、黨委書記莫新發指出:“先做大后做強,大是基礎,強是終極目標,光有大沒有用,只有強才能與弱者拉開距離。”醫院正是循著這條路走的。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醫院在規模經營上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院領導還清醒地意識到:醫院的進步與發展還屬于“后發展、追趕型”;重點專科和特色專科空間狹窄,學科發展不平衡;高層人才群體的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地發揮;科研滯后,還在低層次徘徊。這些仍是制約醫院發展的瓶頸。
面向未來,醫院認真勾劃了“十二五”藍圖:緊緊圍繞一個中心目標,突出發展 “主體”,鞏固發展“兩翼”,完成“三大建設”,實現“四個轉變”,構建高水平的“五大中心”,沖擊更高水平的“六大突破”。圍繞一個中心目標:即積極構建“立足東莞,面向全省,走向全國,努力建設以特色專科及重點專科為優勢,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等協調發展的區域性高水平的綜合性醫院。突出發展“主體”:進一步整合、優化具有本土特色的優質醫療資源,繼續發揚100多年的紅樓醫院優良傳統,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醫療服務等方面繼續保持并不斷鞏固作為公立醫院在本地區的龍頭地位。鞏固發展“兩翼”:進一步鞏固和強化教學與科研快速發展,使之成為醫院持續發展的“兩翼”,著力提升醫療質量與技術水平,形成醫院新的增長和發展亮點。完成“三大建設”:一是新醫院配套設施的建設;二是腫瘤中心的規劃和建設;三是學科團隊建設特別是學科帶頭人隊伍建設,爭取在“十二五”末期,全院碩士和博士人數達到衛技人員總數30%。實現“四個轉變”:一是實現辦院方向從偏重“規模型”、“效益型”發展,向更加偏重“質量、結構、規模、效益”優化發展轉變,力求達到協調發展;二是實現辦院定位從偏重規模與功能向技術水平與科研創新并重轉變;三是實現人才培養從偏重醫學知識與技能教育向以醫學技能培養與人文素養并重,注重綜合應用能力、實踐創新能力和人文技能轉變;四是實現學科、專業結構從單純的醫學學科向以名科、特色專科、重點專科等多學科協調發展轉變。構建高水平的五大中心:一是建立市級腫瘤防治研究中心;二是建立市級生殖醫學研究中心;三是建立市級臨床影像檢查質量中心;四是建立市級臨床檢驗質量中心;五是建立市級病理診斷中心。沖擊更高水平的六大突破:一是努力沖擊省級、國家級科研項目和科研成果獎;二是爭取申建碩士臨床培養點、博士后工作流動站;三是力爭申建更多省級臨床重點專科;四是爭取引進或聘請在國內有知名度的學科帶頭人;五是與高校聯姻,建設高等醫學院校非直屬附屬醫院;六是爭取建立臨床藥物試驗基地。
在新的起點上,醫院領導班子帶領全院職工正朝著藍圖邁進。我們相信:百年名院定能夠創造出更加華麗的篇章,東莞市人民醫院明天會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