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傷風感冒要開列數百元藥品的現象,在長庚醫院不會出現。”福建廈門長庚醫院行政中心特別助理何國豪說,該醫院實行嚴格的管辦分離機制,醫生只管診治,收入與門診量掛鉤,與所開列藥品無關;藥品和醫療器材采購由行政中心負責,實行全球統一招標。“醫”、“藥” 徹底分離,患者不用擔心醫生開“大處方”。
醫療事務與后勤事務完全分離
良好的醫患關系使廈門長庚醫院的平均日門診量從兩年半前的266人次增加到目前的2000人次。
由已故臺商王永慶創辦的廈門長庚醫院于2008年5月開業,是大陸目前最大的臺資合作醫院,總床位數達2000張。目前雖注冊為營利性機構,廈門長庚醫院秉持王永慶“取之社會,用之社會,人本濟世,病患優先”的辦院理念,定位于“打造平民醫院”,成為向中低收入家庭提供優質服務的非營利性公益醫院。
廈門長庚醫院的管辦分離機制拷貝于臺灣被稱為“長庚模式”的管理方法。在管辦分離機制下,廈門長庚醫院的醫療事務與后勤事務完全分離,醫院院長、科室主任和醫生的職責就是給患者看病,后勤事務全由行政中心的工作人員負責。醫生需要什么材料、設備,就給行政中心的醫務專科經理下單子,由他們置辦齊全,雙方職責分明,互相合作,共同為患者提供技術精湛、溫馨周到、價格合理的醫療服務。
在醫院的領藥窗口,一名患者家屬說:“雖然有醫保報銷,醫生還是挑便宜的藥給我們,他說這種藥效果也不錯。”廈門長庚醫院心臟內科主任范長青說:“醫生不但要考慮病人的病情,還要考慮病人的經濟承受能力,療效相同,要開便宜的藥。”
盈余不歸私人分紅
何國豪說,“長庚模式”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長庚醫院在設計醫院布局和規劃就診流程的時候,要求員工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我是患者,來醫院看病,怎樣才最方便最舒適?打造服務品牌,形成與競爭對手不同的差異化服務是長庚醫院在臺灣的成功模式,這種模式被移植到了廈門。
何國豪表示,“我們希望以優質的服務吸引更多病患。長庚醫院的盈余不歸私人分紅或轉投其他,只能投入擴建醫療設施,或捐贈公益,這是長庚一貫奉行的宗旨。”
獨立的采購系統,降低了醫院運營成本;醫院則憑借優質平價服務取得良好業績,支付給醫生高額的薪水,讓其專注所長。由此形成了病患、醫生、醫院三方受益的良性循環。這就是長庚醫院的成功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