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誕生起,民營醫院就帶著激活國內醫療衛生行業、打破公立醫院壟斷局面的使命,是被寄予相當希望的鯰魚。但也有人擔心:對于公立醫療機構而言,這位競爭者會不會變成鯊魚?
這樣的顧慮,大可不必。
民營醫院的發展,能夠帶動行業競爭,提升行業活力,這對于公立醫院,并不是壞事。
競爭向來被視為推動服務質量提高的良方。通過競爭,推動公立醫院改善服務,進一步提高服務質量,這對于公立醫院的發展,是一種有效促進。
不同體制的醫療機構,也能通過彼此合作、學習,實現共同發展。如重視人員激勵、加強內部管理、有效控制成本,這些民營醫院實實在在的“賺錢經”,公立醫院可以借鑒和學習。而民營醫院也可以與公立醫院建立合作,分享科研和人才資源,實現雙贏。
其實,民營醫院的發展,給公立醫療機構帶來的,除了競爭,更是一種互補。
民營醫院的發展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能夠增加衛生醫療服務供給,緩解醫療服務供需矛盾。這能有效分流公立醫院的患者流量,緩解公立醫院壓力。同時,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可以通過自身不同的發展方向,進一步實現醫療資源更有效的配置,滿足不同人群的不同看病需求,形成更為完善的醫療服務格局。
如不少民營醫院在一些專科領域,有自身的特長和特色,可以進一步投入力量,做大夯實。一些公立醫院相對較為薄弱的領域,也可能成為民營醫院發展的藍海。對公立醫院來說,可以發揮自己的科研優勢,在一些前沿領域,進一步進行拓展和研究。
而在服務對象上,民營醫院和公立醫療機構也可以通過合理分工,進一步細分需求,以保證無論是個性化、專業化的醫療服務,還是廉價便捷的社區醫療服務,都能更有針對性地得到滿足。
因此,通過合理布局,引導民營醫院和其他社會醫療機構的發展;通過競爭,實現公立醫院自身的提升;通過更充足、多樣的服務,更好地滿足公眾醫療服務需求——這樣的多贏,誰不是樂見其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