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醫改進入深水區。上周五,國家發改委、衛生部等五部委發布了《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意見》。其最大的亮點,就是賦予民營醫院與公立醫療機構同樣的待遇,以增加醫療衛生資源,擴大服務供給,緩解百姓看病難的問題。那么,《意見》出臺后,百姓又有怎樣的期待呢?來看記者的調查。
上海/我立德/醫院是一家中韓合資的民營醫院,盡管擁有先進的醫療設備和強勢的微創學科,但2008年開辦以來,這里卻始終門可羅雀。因此,醫院年年賠本兩千多萬元。(彭尚德 上海我立德醫院院長:我們賠本賺吆喝 賠得越來越多可以說是不堪重負)我立德醫院少人問津,可幾百米開外的殷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卻是人頭攢動。臨近中午,掛號和取藥處仍排著長龍,來看病的基本都是周圍小區內的居民。問起原因,病人們大多給出這樣的回答。
(患者:(民營醫院)一個是不進醫保 像我們這種退休工資很少的 誰舍得)(患者:沒有醫保不會去 不行 現在都享受醫保了 好像自己付錢是不會去的)
目前全市共有社會醫療機構1200多家,占總量的七成以上,但由于規模小、醫療水平不高,服務量只占總量的5%。除了不能用醫保,患者們也對民營醫院的硬件實力和醫療水平心存疑慮。上海市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目前,非公立醫療機構平均注冊資本不到1000萬元,近一半的民營醫院只有診所規模,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只占全市總數的6%……。
(患者:民營醫院的話 我不知道他聘請的渠道是哪里 我也不知道這個醫生是什么背景 所以我肯定是不會去的)
業內人士表示,社會醫療機構服務能力的不足,與相關政策門檻過高有關。此次頒布的《意見》中,'符合條件的非公立醫療機構可以納入醫保定點范圍'、'醫務人員的學術地位、職稱評定等不受工作單位變化的影響'、'允許參與科研課題招標及成果鑒定'等6項內容,被認為是從根本上消除了非公立醫院發展的政策障礙。
(胡善聯 上海市衛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民營醫療機構都可以(獲得)像公立醫療機構一樣的待遇 就是作為衛生發展規劃中間的一個組成部分
像這些對它今后發展的前途都是很大的(利好) 所以從組織角度 從政策角度 從人才角度 都對它們有一個很根本的保證)
政策上的壁壘容易改變,但長期以來,在民營醫院出現'無病小治、小病大治' 的亂象,造成患者對民營醫院的不信任感,卻難以在短時間內化解。
(患者:私立醫院好象收費比較貴 而且好象反復讓你去(看病) 有點騙人的意思)(患者:民營醫院沒人管的話 醫療的質量難說的)(彭尚德
上海我立德醫院院長:老百姓不信任 老百姓覺得我們這樣的醫院 可能和其他的民營醫院機構一樣 可能人越少 心腸越黑 收費越高 老百姓不敢問津啊 害怕)
專家指出,過去民營醫院普遍以營利為目的,造成了'無病小治、小病大治'
的亂象,從而失信于患者。因此,《意見》在給予民營醫院同等待遇的同時,也要求他們承擔與公立醫院同樣的社會責任。
(胡善聯 上海市衛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為什么要鼓勵民營醫療機構朝非營利方向發展 這樣就增加衛生服務事業的公益性觀念)
中原護理醫院試水非營利辦院后,不僅納入醫保范圍,也獲得了患者的肯定,收入和人氣迅速提高。目前,他們正在探索多項監督體系。
(黃長富 上海中原護理醫院院長:我們的費用是公開的 張榜公開的 是國家指導價 首先這個跟營利機構是不一樣的 還有醫療保險有一個監督機制 )
專家表示,推進民營醫療機構的非營利化,是必然趨勢。衛生主管部門在出臺政策引導的同時,也應當完善監管制度,以確保其回歸公益。
放寬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準入限制,有利于增加全社會醫療衛生資源,進一步緩解看病難的現實矛盾。我們期待,本市主管部門能盡快出臺細則,完善考核評估制度,并引入社會監督機制,把醫療質量和患者滿意度納入民營醫院日常監管,從而引導民營醫院走上合規經營、健康發展的道路。
|